【蘋果日報】
台灣,富裕卻多災,重建不缺錢,但缺人才和持續的資源。
機車行老闆邱慶禧,被命運雕琢成重建所需人才,
中槍、強震、罹癌,鬼門關前3叩3回,
感覺上天留他小命,是要他人飢己飢,有所作為。
921後,他組織社區媽媽,給南投國姓13個村的獨居老人送餐,
10年來,幫老人、暴斃、自殺者收屍,超過400人次。
物資5成,來自廟裡拜完的米、罐頭,
和菜肉販、各行業小老百姓的善良捐輸,
他厲害在:聚集這麼多人接力演出,只為成就別人的肚腹。採訪╱蔡佳玲 攝影╱林林
921十周年特企
「開機車行,1個月賺10幾萬,這麼好的收入你不要,卻來搞送餐,是不是送餐可以『暗槓』,賺更多?」
「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」理事長邱慶禧,常遭譏諷,因為他的付出,太超乎常情。然而,正因他的經歷,太超乎常人,台灣社會「人飢己飢」的同理心,也濃烈到不可思議,讓這個南投窮鄉的災後重建,超乎常理,像馬拉松,長跑10年至今。
3度遇難 人生改觀
邱慶禧初出社會,在國姓鄉福龜村,做機車經銷。一次載草屯分局員警,去圍捕槍擊要犯楊瑞河,歹徒連開30多槍,他大腿中彈:「口袋對折的6萬5000元現鈔,全被射穿,攤開每張都有2個彈孔。」
他獲頒獎金50萬元,卻為治療腿傷,跑遍中部醫院,「要吃肌肉鬆弛劑,不然腿無法彎,因此領有殘障手冊。」
二度遇劫是921,「整座九九峰,上下劇烈跳動,國姓夜市躺滿數十具屍體!」機車行共事的19歲師傅,也被壓死,他更覺「上天留我老命,是要我多做好事!」
當時,災民靠慈善單位發便當度日,2周後,便當沒了,「我們輪流煮大鍋菜,但偏遠地區獨居老人,有的失智失能,有的兒女在外打拼,他們怎麼辦?」
他是學校家長會,找來委員媽媽們,免費送餐給國姓13個村的160多位老人,但並非大家都領情,有人質疑「你會不會3個月後,來跟我收錢?」還有精神障礙者堅持「先擲茭,佛祖說可以,我才能吃!」
災後善款充沛,來源之一是李遠哲主持的災後重建聯盟,1年撥給他80萬元,持續3年,成為這個鄉夫的莫大激勵:「我跟(李遠哲)院長說:你的招牌很難扛,我不能給你漏氣!」
送餐雖是公益,還是得照步來,媽媽們考廚師、居家照護執照,學餐廳擺盤,「便當留檢體,供衛生局稽查,還投保3000萬元食物中毒險。」
免費送餐 兼辦後事
不料2年後,他又罹患膀胱癌第3期,經電療治癒,三度大難不死,他認為「一定是我哪裡做不夠!」於是,送餐時發現老人倒地身亡,他也幫忙收屍。
「我做到非常專業,去醫院探病,摸他脈搏,大概知道他撐不撐得過!」邱慶禧說:「1具棺木、甕、靈車、火化費,再請1個師父,5萬元就可以送老人走完最後一程。」收屍成專家,現在鄉裡借酒澆愁、得肝癌暴斃的,跳河的,也是他幫忙處理,幾年內當了400多次「送行者」。
業務愈龐雜,開銷愈大,「人往生要買棺木、塔位,爭著出錢的很多,因為民間相信見『棺』發財;但像送餐這種社會福利,募款就很難。」
開源節流 善用人脈
送餐媽媽、老人日間照護的人員薪資,加上伙食費,每月基本開銷60~70萬元。他很會開源:國姓盛產漆樹,社工們送完午餐,下午就來學做漆器,產品拿到百貨臨時櫃、桃園機場第二航廈賣。他也很會寫企劃書,四處爭取經費;個人仲介土地、賣汽機車,也進帳頗豐。
他更擅長節流:人脈就是資源,去買菜,菜販常不跟他收錢;魚肉較貴,則利用家樂福促銷或肉商今天沒賣完,他以低價買進;每月還有店家捐贈4000個鍋貼。至於米、油,「台灣廟多,初一、十五拜土地公,或像農曆7月普渡完,廟方會通知我去載。」
學歷只到國中的他,經常應邀演講,更常接待政府官員、學術機構,有時不免臭屁:「我太強了,我就是品牌!」但他確是個舞台,讓民間各股善良的力量,在此精彩演出,雖只是個便當,卻是弱勢者活命最需的溫暖和力量。
開源節流之道
免費米糧
漆器故事
販賣管道
便當一覽
救助不缺錢 缺統籌之士
台灣天災多,經常需要重建,也經常陷入濫情、理盲,救災只有3分鐘爆發力,之後無以為繼。聯合大學創意統合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王本壯,擔任過文建會、國科會的921社造計畫主持人,觀察「921後湧進災區的救援團體,3分之1在1個月內撤走,3分之1在半年至1年內撤走;另外3分之1,需持續有資源,才能作長期關懷。」
賺到自我實現
邱慶禧把社福當成事業在經營,目前政府補助6成經費,4成自籌。王本壯認為,台灣富裕到一個地步,願意付出者非常多,但需要1個人:有動力、機會、應變能力,當作大家的出口。
此人的報償,不必是錢,可能是下輩子不用輪迴、與達官貴人交好的機會等,如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所強調:自我實現的成就感。
邱慶禧小檔案
老人心聲多了聊天對象
我年輕時被招贅,女方嫌我懶惰,把我趕出來,現在獨居。因為跌倒過,買雜貨、買菜,要請鄰居幫忙,地震後他們開始送便當,有老人活動會來載我去。便當都11點送來,順便聊天,生活比較不會無聊;我吃得少,加水煮成稀飯,1餐就變兩餐。
社工說法
把他們當家人
老人都不願意我們覺得他可憐,所以常說自己年輕時有多棒,我們把他們當家人,有時撒撒嬌,一些阿嬤還會抱著我親。有時他們耍脾氣,說這個不吃、那個不鹹,就勸他們每種都吃,營養才會均衡。送餐不能只有單方面付出,他們常拿自己種的菜相送,我們也要拿。
專家意見
社福當事業 增就業機會
http://tw.nextmedia.com/applenews/article/art_id/31956745/IssueID/20090921